离谱的米国人:取消父亲、母亲!
大家好,这里是磊大大,专注于陪伴、成长与分享,愿你总能遇到温柔的人!
这个月国际上发生了不少不大不小的事,正好给大家讲讲故事。
- 马萨诸塞州:取消父亲、母亲。用“分娩者”、“另一位家长”代替;
- 俄乌战争与中俄贸易:
- 巴以冲突:哈马斯是什么?
取消父亲、母亲
2024年8月1日凌晨,在马萨诸塞州立法机构的两院,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以156票对0票和40票对0票,全票通过了法案 H.4750。 法案全称:《确保法律父母平等法案》*(《An Act to ensure legal parentage equality》)。
这个法案的主要内容就是:
- 移除“母亲”和“父亲”这两个词,分别替换为:“分娩者”(person who gave birth)、“另一位家长”(other parent)。
- “父权”一词改为:“亲权”(parentage),而指代父亲的“他”替换为:“他们”(their)**
- “男人”和“女人”替换为:“人”(pesrons)
这个法案的主要措施是:从出生证明中删除性别语言,从而消除文件上传统的家庭角色和语言。
目的是承认非传统生殖方式的可用性,并确保LGBTQ+ 家庭在建立亲子关系上的平等性。简单来说,就是原来的母亲是分娩孩子,原来的父亲是一般是提供精子。而新型关系中,”父亲”或者说另一位家长,可以是任意性别的,愿意承担“亲权”(原名父权)的人。
其中,州长 Maura Healey 表示马萨诸塞州“为成为在 LGBTQ+ 平等方面的全国领袖和开路先锋而“感到自豪 ”,并承诺将签署该法案使其成为法律。
LGBTQ ,其实是多种性别共同的缩写,即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与酷儿(Queer:对自己性别有疑惑的人)。
美国现有97中不同的性别可供选择
新法案相当于默许妊娠代孕和基因代孕,包括女性怀上有遗传关系的孩子的情况。
——简单来说,女性怀孕后可以将自己的父母权卖给出价最高的人。但这可能会导致剥削和虐待,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弱势女性。
自由美利坚,抽象每一天,一个永远走在抽象的第一线的国家。
俄乌战争与中俄贸易
俄乌战争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方本期望速战速决,然而在北约的支持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这导致俄罗斯在战争中持续消耗国力。
长期的战争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北约希望通过此次战争重创俄方经济。
与此同时,俄方政府和个人在海外3000亿美元的资产被制裁冻结,这些钱也变成了西方国家援助乌克兰的资金。俄罗斯经济也长期面临严格的进出口管制,对外交流几乎为零,在经济贸易方面损失惨重。
损失惨重的俄乌双方
这一场战争已经打了2年多,俄方、乌方都是损失惨重,经济发展受阻,基础设施被毁,人员伤亡无数,战争经费持续增加,工厂停产,农田荒废,商业活动几乎陷入停滞,国家财政受到巨大冲击。
倒霉的德国
德国是战争的冤大头,德国长期以来严重依,赖俄罗斯的便宜天然气,**俄乌战争直接把德国的制造业成本拉高30%**,德国在经济上受到的损失高达2000亿欧元。俄乌战争之后,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
最大的赢家
战争最大的赢家就是美国。俄乌战争,美国是一鱼多吃。卖武器给乌克兰赚钱,甚至通过中间人把武器卖到俄罗斯,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超过了600亿美金,这些钱只不过从乌克兰绕了个弯,转身又进了美国军火商的口袋。卖能源给欧洲又赚一笔,最狠的是,趁机把欧洲搞乱,也削弱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还能提升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军工转的盆满钵满,一方面能源市场也节节高升。随着战争进行,欧盟国家切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美国在此时顺势而为,扩大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LNG)和石油出口,仅运费就能带来上亿的收入。
军事上,通过军事援助、武器售卖,既削弱对手实力,又发展了军工产业;经济上,能源大力出口,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政治上,通过”代理战争”插手他国政治,还能增加本国影响力,更能稳固自己的霸权地位。
中俄贸易:
中国一直主张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立场,所以在西方国家都在制裁俄罗斯时,中俄两国贸易合作迅速加强,有效保障了俄罗斯经济的稳定。
8月21日前后,中俄双方首要达成了一项总额为18亿元的订单,涵盖了能源、汽车、矿产、粮食及家电日用品等86个合作项目,同时还打算与中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同时中国和俄罗斯敲定了一个数额高达8000亿大项目:20个合作项目,涵盖了木材、能源、基建、造船等多个领域,来同开发图们江出海口和黑瞎子岛的合作项目。
在贸易方面,中俄两方加强合作,石油天然气持续供应,进出口贸易更加频繁。能源等大宗商品、农产品、汽车、家电等领域成为双边贸易主要的增长点,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
在金融方面,中俄两国正在酝酿一项颠覆性计划:抛弃美元体系,两国的本币结算比例正在大幅度提高;
巴以冲突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采取代号“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截至当地时间2024年8月27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导致4047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93647人受伤。据外媒8月26日报道,哈马斯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住在加沙地带的地下,他身着女装在拥挤的街道上走动,以免成为以色列军方的目标。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打得你死我活,到底是为什么?这里给大家普及几个概念:
- 哈马斯:由谢赫·艾哈迈德·亚辛等人于1987年创立,主张武装斗争,后被联合国判定为恐怖组织。
- 法塔赫:1959年在科威特建立,最初主张武装抵抗,后来主张和平谈判。
(法塔赫由阿文“运动”、“解放”和“巴勒斯坦”三个词的词首字母颠倒次序组成,寓“征服”、“胜利”之意。) - 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
(分别又称: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的“六日战争”;1973年十月战争,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也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起源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有共同的祖先——闪米特族人,他们在公元前1300多年前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国家。罗马帝国入侵,直接把大部分犹太人驱离了巴勒斯坦地区,流亡全世界。罗马人给这片地区取名为“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接管
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英占地纷争
一战后,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巴勒斯坦托管地。英国在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中承诺在阿拉伯人口占90%的巴勒斯坦地区帮助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这导致该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加剧,后演变成公开的民族冲突。二战期间纳粹大屠杀又加速了犹太人移居此地区。
分治决议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计划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明显有利于少数犹太人的分割方案激起阿拉伯国家强烈不满。
宗教与领土是战争的源头
犹太人将巴勒斯坦地区称为“应许之地”,阿拉伯人将巴勒斯坦地区称为“圣地”。由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对巴勒斯坦地区和耶路撒冷城有着强烈而不可妥协的宗教情感,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争夺从未停止过。
耶路撒冷,涌动着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激情与信仰。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双方对耶路撒冷等地的主权存在争议,这是巴以冲突持续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色列建国第二天,阿拉伯包括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埃及对以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最终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最终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背景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
为了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经过
1967年6月5日-10日,以色列空军突袭,迅速占领大量区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以色列彻底占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全城落入以色列手中,正式重新统一。此次亦称“六日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背景
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
1973年10月,埃、叙为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埃、叙将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此次战争中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结束
战争持续18天,最终以色列同意把六日战争中占领的埃及及叙利亚领土归还。这也是巴方第一次获得胜利,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
第五次中东战争
- 背景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在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在此期间,甚至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多次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
为了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政权,以色列发动战争。
开始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贝鲁特大屠杀
1982年9月14日16时10分,黎巴嫩新任总统、基督教马龙派要员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亡。基督教马龙派立刻将此加罪于巴勒斯坦人,特别是一直追随以色列的黎巴嫩右翼民兵组织基督教长枪党。
以色列国防部部长的沙龙下达命令,对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净化”。以色列最终决定由基督教长枪党之手完成这次”净化”。16日一夜,枪声没有停过;17日,长枪党开着挖掘机和推土机直接推平两个难民营,尽管瓦砾中还有求救声。这场屠杀也被称为贝鲁特大屠杀。
- 结尾
经过联合国的斡旋,巴解总部和游击队被迫全部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1983年5月17日,黎、以双方就以军撤出黎巴嫩的问题达成了《黎以撤军协议》,以色列终于全面撤出了黎巴嫩。
最新的巴以冲突
2023年10月以来,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采取代号为“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以色列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地带哈马斯目标发起代号“铁剑”的行动。加沙地带再起战火,截至当地时间2024年8月27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导致4047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93647人受伤。
从冲突的性质和伤亡规模来看,新一轮巴以冲突已达到战争的水平。而“洪水”也代表着还有源源不断的进攻,这场战争可能还要延续。以军甚至使用白磷弹攻击加沙地带的居民区(白磷弹,1980年通过的《联合国常规武器公约》列为违禁武器,白磷弹的危害性非常大,不允许对平民或在平民区使用。),灾难中的普通百姓成为这场战争的最无辜的受害者。
[!NOTE] 文章推荐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愿你总能遇到温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