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微专业--从入学就开始卷考公
大家好,这里是磊大大,专注于陪伴、成长与分享,愿你总能遇到温柔的人!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这句网友们用来调侃的金句,已经被写在了江西财经大学的招生简章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公务员微专业,不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211名校。
又一”公务员”微专业开始招生
8月20日,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宣布,启动”公务员能力与素养“微专业首次招生。
据文学院副院长方正说明,该专业主要面向黄冈师范学院全校范围内于2024年秋季进入大二及以上阶段的本科生,不限专业,不限报名人数。
专业开设公务员考试大数据分析、领导力培养、申论写作、行政思维与行政能力提升、公务员面试技巧与沟通、模拟面试与角色扮演等6门课程。
并非表面上的”专业”
微专业虽被冠以“专业”之名,但不属于学历教育,也并不授予学位。微专业和面向高考招生的常规专业不同,也不能和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等画等号。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学分,即可获得结业证书。
学费基本上不到2000,差不多100/学分,跟校外动辄几万的培训班比起来,经济实惠还省时省力,能享受到学校提供的正规的教育。
这类微专业大都会开设行政管理基础、行政职业能力、申论、公文写作、公务员面试,以及涉及公共政策分析、公务员交流与规范表达、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必修课程。
更早的“公务员”专业
2020年,黑龙江大学率先开设“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
2022年,江汉大学紧跟脚步开设“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
2023年,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推出“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
此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扬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也都先后开设与公务员相关的微专业。
其中,湖南工程学院就设立了“公务沟通与礼仪”课程,内容细致入微,甚至包括公务交流中的微表情识读与管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置了“智慧政府与大数据治理”课程。
西南大学,增加了不少诸如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创新哲学导论等文化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
扬州大学,甚至引入了多样化校外资源,形成“校内导师+校外机构”的协同培养方案,组成“全博士”教学团,堪称全方位备战,力争“大幅度提升各专业学生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成功概率”。
更多的学校会加入
高校面临“就业难题”,开设“公务员”微专业也是为了更多学生能稳定就业。可以预想到,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会开设类似的“微专业”:公务员、考研、考编、出国等各色专业。
“微专业”是学校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置的,并不会被授予学士学位。考公上岸的压力从校外蔓延到校内,终于也是理解了“范进中举“。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大学的责任是引领社会发展,而非成为一个应试人才的 “制造厂”“培训班” 。还有人认为这对于当下公务员热的局面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不仅不能有效的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反而会更加助长毕业生全职考公,拒绝参与社会工作的现象。
其他的”微专业”
北京大学很早就开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为学生提供合计10学分的4门课程,成功帮助学生获得进入国际组织就业的基本能力与应聘条件;
西南交通大学前些年开设的“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将精心挑选的十门课程打包成课程组予以授课,也是一种探索。
武夷学院在今年4月发布”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微专业”,还有智慧研学旅游、茶旅文创设计、茶文化旅游、低碳乡土建筑等在地化特色显著的微专业。
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短视频制作微专业,分三个方向:短视频运营、纪录片制作以及视频创作;除此之外还有人工智能+科技劳动教育、小学科学教育、生活中的法律、电影创作、未来食品科学技术等微专业。
在我理解,“微专业”是对专业以外的一种能力深化,在高校教育与实际企业要求有脱节的现状下,延伸出来的一种应用专业,更注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这不仅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在毕业后的职场竞争力,更为企业减少了很大的培养成本,可以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NOTE] 文章推荐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愿你总能遇到温柔的人】